時間的溫度,身體的情詩|2020 我的看舞筆記

2020 跳島舞蹈節《身體我的名片》之余彥芳

文|孫玉軒

《身體我的名片》是跳島舞蹈節的主要特色之一,邀請來自不同專業的藝術家,芭蕾、現代、踢踏、街舞,甚至觸及了阿根廷探戈,將17位藝術家分成四組,串連成長達 6.5 小時的舞蹈馬拉松,藝術家們用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故事。這一場演出,我只想談余彥芳。

 

余彥芳從觀眾席右方的門口進入,在觀眾席中穿梭,飛奔,進入以觀眾為名的群體,攪動了原本預期被動觀看的心態,消去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界線。看似熟悉的跑動,因為樓梯、走道的高低落差,身體產生了重心的變化,短短一舞,轉瞬從後方門口離去。等待的空檔,不少觀眾探頭張望,引頸期盼卻遲遲沒有動靜,僅僅一小段開場,已經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

 

再次出現,一身白色防護衣的裝扮呼應了疫情肆虐的今年,「我是真的看不到,我沒有在演。」大聲呼喊了幾次,觀眾才真正看見了臉上的眼罩,接收到余彥芳求助的訊號。大聲呼喊的幾分鐘時間,是什麼原因讓人猶豫了?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對公車上的性騷擾冷眼旁觀,路過巷子裡圍毆的現場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此刻,卻自然的伸出手,接住了一個需要協助的身體,出聲指引方向,小心翼翼地護送身體回到舞台。求助與救助之間,生物到底是如何決定這個連結建立的關係?

2020 跳島舞蹈節《身體我的名片》余彥芳

「身體在詩意裡行動,就是舞蹈。」余彥芳對舞蹈下了這樣的註解。詩意,多麼美好的詞彙啊!提供了現實中想像的空間,卻又在想像中映照現實。余彥芳邀請觀眾一起將感官打開,腦袋思考;耳朵採納意見;眼睛,看了還是看見?呼吸,過去與未來,以及靈感出現的──當下;最後回到手心裡的專注,讓思緒遊走,擴散。全場共游成大魚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想起了 Pina Bausch  作品《康乃馨》衍生的 The Nelken-Line:以簡單的手勢表現四季的自然現象,和周圍的人共同跳舞,感受經典作品。在余彥芳的帶領之下,挑起觀者加入的渴望,創造一種具有渲染力的「舞蹈」狀態。在這種狀態底下,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身上找回一種舞者的能力,能和身旁的群眾互動,(疊韻,75頁),身體一起進入詩意,行動。

 

布幕上播放的是兩年前跳島舞蹈節同一個作品的片段。我們在現場觀看兩年前的現場,過去與現在兩個時間點並存於舞台上,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這兩個現場之間的時間,有很多身體出現了,也有很多身體消失了。同時透過作品再現的機會,對再次觀看的觀眾進行提問:「這兩年之間,你有什麼不一樣了?」特別是疫情之下,生命如此脆弱的一年。此刻,也將如同歌曲「往事只能回味」成為未來的往事。

2020 跳島舞蹈節《身體我的名片》余彥芳

劇場是個充滿魔法的地方,讓已經被科技關閉感官的冷漠身體,有一種隱約但是可感的交流:一種擺脫了目的性的肢體交流,也就是說,一種讓身體回歸身體的交流,(疊韻,73頁)。我們各自帶著不同的困境前來,卻在同一個作品裡得到撫慰。電影《海底總動員》裡多莉的爸媽說,如果記不起來,就唱成歌!在還沒有消化完之前,也許,我可以好好享受這份無以名狀的衝擊。如果說不清楚,那就跳舞吧!

 

也許是因為歌聲,也許是因為燈光,又或者是身體感受到全場共舞時難以言喻的美好,我以為只是個輕輕的touch,結果來個punch!

參考資料

【1】 Jean-Luc Nancy, Mathilde Monnier,郭亮廷譯,《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漫遊者文化,2015

關於作者

孫玉軒

反應弧比雷龍還要長的生物,方向感老是失靈,試圖在人類的世界跟上節奏,走著走著,就跳起了舞。害怕社交,常常因為感官超載導致過度焦慮,選擇用舞蹈說話,無論理解或誤解都是解,怎麼解都是一種觀看的態度。舞蹈是光,書寫是洞穴,剪貼迷路的風景,讓移動的痕跡開展成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