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dance

身體就是我的名片,用身體說故事給你聽|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詹瑀宸

跳島舞蹈節多元多面相,很幸運 16 位藝術家之中,蘇品文的講座、工作坊、演出我都有參與。

彷彿舉手投足間每一吋她皮膚輕撫過的空氣都是幸福且舒服的,蘇品文的溫柔就是有這種能量。《少女須知》是今年跳島舞蹈節所有作品中看起來最沒有在跳舞的,表演者從容不迫地進行日常,用頭上頂著厚厚一本《美的歷史》的女性身體而非一個舞者的身體完成了場不為取悅任何人的獨舞。

簡單乾淨的古典音樂和舞台,15 分鐘的演出輕巧不拖泥帶水。表演者拖著小型行李廂從右舞台走出,帶著儀式感地將裡面的東西一字排開,和觀眾直接對話。我們很舒服地就進入這個作品的旅程了,表演者不僅為自己也貼心地幫觀眾做好準備。右舞台的淺色木頭矮長椅上有一台筆電,前面是延長線插座,點了盞燈後,品文從右到左使用每一個電器並優雅地展開電線插上。無論是磨咖啡豆, 拿杯子,倒水,她的眼神毫無保留,好像在用視線去撫摸一切,自在的仿若在自己的世界中。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知道大部分女性獨處時絕對不像這樣如貓一般輕巧優美,就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女性回到自己的空間也是想解開馬甲靠上椅背的。但她始終頂著那本書直到最後才到下舞臺把它往地上摔,除了視覺上的諷刺外,如同她在舞台上做的所有行為,頭頂書本很明顯也是自己的決定,沒有人強迫而是自己保持微笑地努力平衡、支撐那份負擔。老實說我不確定創作者的意圖

也不敢妄自為她代言,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想像。很直接的解讀是女性受到

的禮教限制的狀態,但因為這個細膩控制著每一分肌肉的演出不只畫面上很美, 也覺得表演者是自由、愉悅的,使我不敢太確定。若說是在描摹不自覺背負著不平等的傳統女性,我沒有留意到為甚麼最後選擇丟掉;若說是雖處於這個狀態仍努力經營生活,放棄這份辛苦實在太容易了,就畫面上沒有看到不得不堅持的無奈或原因;若說是好奇這套規則而嘗試的少女,最後不滿意丟得不夠大力的壓力又不知為何了?或許是因為我對女性主義的認知太薄弱了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但能確知的事實是這個作品成功喚起了我主動思考性別議題的意識。

一直覺得她把脫掉衣物這件事處理得非常美,所以她褪去衣服的過程我看得特別認真。試一下、試一下、確定觸感,準備完善才依著自己身體讓衣服滑下。裸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它是具有意識的;又感覺裸不是什麼太大不了的事情, 只是自然的一個日常的一部分。裸體後喝著咖啡,擺出各種姿勢,剛強、性感、合理、不合理、跟隨節奏、暫停片刻;雖然我還是打出了這些字但若有辦法實在不想用這些文字去定義她遊戲的身體,因為事實上沒有也不該有文字能說明那個幽默的少女時光。

結束時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竟有一種莊嚴感,台灣或至少這個場域裡的觀眾素質很好,大部分的人都有被調到一個頻率上,這是屬於作品本身外的一種感動。在「藝術家真心話」訪談結束後,蘇品文跟魏琬容聊到台灣需要更多更多女性主

義者,我在一旁好佩服她的使命感。而在演出結束後,我看到被感動、被影響的

觀眾們,目睹了她的實踐。

工作坊全名是:蘇品文-身體的平權實踐-觸覺【觸覺練習】大眾篇(入門)。大部分的時間所有學員皆是閉著眼睛的,品文帶著我們從肌膚經過空氣時的觸感開始,探索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感知。我無法以文字完整描繪這個經歷,因為雖然整間排練室有三十幾個人,我仍覺得這些感受很個人。並不是說感受不到其他學員,畢竟空間的色調是因所有人而改變的,但這些觸覺經驗以及觸覺所帶動的身體動態因人而異,我既無法知道全貌,為避免誤導讀者對這趟旅程的理解此篇就只先談到這邊。

講座的主題是「我想回家跳舞」,有別於前三場,活動在來發咖啡所舉辦, 氣氛就像是一個沙龍聚會,陳逸恩、蘇品文、魏琬容坐在最裡面。兩位講者的分享、和與談人之間的對話內容都非常豐富,就提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吧!品文談到在她擔任北京現代舞團舞者的經驗明明跟在台灣雲門跳舞的經驗是相當的,確很少被人問及。我當初寫「藝術家真心話」訪綱時也曾想過,因為過往她的訪談報導的確很少提到,也很好奇那時學習武術這些經驗的相關事情,但因覺得與其他問題放在一起顯得不在一個主體架構下而放棄,最後訪談只圍繞在近期的作品和主題。品文說她透過不同世界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說她的身體演繹的老虎, 我覺得真的太酷了,若非這場講座的主題恐怕翻遍 Google 也看不到這些故事。

《廟口晚風》之前在臉書看到只覺得又是一個樂齡活動而已並不以為意,但聽完

品文說的才知道其中的平權意識和社區意義,對我來說有很大的發現。

對於共同策展人魏琬容在第一場講座「台灣自己的舞蹈史」提出的問題:舞蹈能溝通嗎?我覺得至少跳島舞蹈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在企圖溝通,而且意圖非常強烈。此篇只寫了一小片切面,即可看見藝術家和觀者間進行了多少交流。

關於作者
詹瑀辰
劇場演員,但很愛看舞,第一次嘗試書寫看舞筆記,發現想從舞粉邁向舞

評還有太多要努力的。最近演了些偶戲,導了些兒童劇,打了些樂器,想說也寫些文章吧,於是下一步變成是得多看些文章了。儘管都有些不務正業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回到身體。

身體我的名片|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詹瑀宸

跳島舞蹈節多元多面相,很幸運 16 位藝術家之中,蘇品文的講座、工作坊、演出我都有參與。

彷彿舉手投足間每一吋她皮膚輕撫過的空氣都是幸福且舒服的,蘇品文的溫柔就是有這種能量。《少女須知》是今年跳島舞蹈節所有作品中看起來最沒有在跳舞的,表演者從容不迫地進行日常,用頭上頂著厚厚一本《美的歷史》的女性身體而非一個舞者的身體完成了場不為取悅任何人的獨舞。

簡單乾淨的古典音樂和舞台,15 分鐘的演出輕巧不拖泥帶水。表演者拖著小型行李廂從右舞台走出,帶著儀式感地將裡面的東西一字排開,和觀眾直接對話。我們很舒服地就進入這個作品的旅程了,表演者不僅為自己也貼心地幫觀眾做好準備。右舞台的淺色木頭矮長椅上有一台筆電,前面是延長線插座,點了盞燈後,品文從右到左使用每一個電器並優雅地展開電線插上。無論是磨咖啡豆, 拿杯子,倒水,她的眼神毫無保留,好像在用視線去撫摸一切,自在的仿若在自己的世界中。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知道大部分女性獨處時絕對不像這樣如貓一般輕巧優美,就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女性回到自己的空間也是想解開馬甲靠上椅背的。但她始終頂著那本書直到最後才到下舞臺把它往地上摔,除了視覺上的諷刺外,如同她在舞台上做的所有行為,頭頂書本很明顯也是自己的決定,沒有人強迫而是自己保持微笑地努力平衡、支撐那份負擔。老實說我不確定創作者的意圖

也不敢妄自為她代言,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想像。很直接的解讀是女性受到

的禮教限制的狀態,但因為這個細膩控制著每一分肌肉的演出不只畫面上很美, 也覺得表演者是自由、愉悅的,使我不敢太確定。若說是在描摹不自覺背負著不平等的傳統女性,我沒有留意到為甚麼最後選擇丟掉;若說是雖處於這個狀態仍努力經營生活,放棄這份辛苦實在太容易了,就畫面上沒有看到不得不堅持的無奈或原因;若說是好奇這套規則而嘗試的少女,最後不滿意丟得不夠大力的壓力又不知為何了?或許是因為我對女性主義的認知太薄弱了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但能確知的事實是這個作品成功喚起了我主動思考性別議題的意識。

一直覺得她把脫掉衣物這件事處理得非常美,所以她褪去衣服的過程我看得特別認真。試一下、試一下、確定觸感,準備完善才依著自己身體讓衣服滑下。裸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它是具有意識的;又感覺裸不是什麼太大不了的事情, 只是自然的一個日常的一部分。裸體後喝著咖啡,擺出各種姿勢,剛強、性感、合理、不合理、跟隨節奏、暫停片刻;雖然我還是打出了這些字但若有辦法實在不想用這些文字去定義她遊戲的身體,因為事實上沒有也不該有文字能說明那個幽默的少女時光。

結束時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竟有一種莊嚴感,台灣或至少這個場域裡的觀眾素質很好,大部分的人都有被調到一個頻率上,這是屬於作品本身外的一種感動。在「藝術家真心話」訪談結束後,蘇品文跟魏琬容聊到台灣需要更多更多女性主

義者,我在一旁好佩服她的使命感。而在演出結束後,我看到被感動、被影響的

觀眾們,目睹了她的實踐。

工作坊全名是:蘇品文-身體的平權實踐-觸覺【觸覺練習】大眾篇(入門)。大部分的時間所有學員皆是閉著眼睛的,品文帶著我們從肌膚經過空氣時的觸感開始,探索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感知。我無法以文字完整描繪這個經歷,因為雖然整間排練室有三十幾個人,我仍覺得這些感受很個人。並不是說感受不到其他學員,畢竟空間的色調是因所有人而改變的,但這些觸覺經驗以及觸覺所帶動的身體動態因人而異,我既無法知道全貌,為避免誤導讀者對這趟旅程的理解此篇就只先談到這邊。

講座的主題是「我想回家跳舞」,有別於前三場,活動在來發咖啡所舉辦, 氣氛就像是一個沙龍聚會,陳逸恩、蘇品文、魏琬容坐在最裡面。兩位講者的分享、和與談人之間的對話內容都非常豐富,就提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吧!品文談到在她擔任北京現代舞團舞者的經驗明明跟在台灣雲門跳舞的經驗是相當的,確很少被人問及。我當初寫「藝術家真心話」訪綱時也曾想過,因為過往她的訪談報導的確很少提到,也很好奇那時學習武術這些經驗的相關事情,但因覺得與其他問題放在一起顯得不在一個主體架構下而放棄,最後訪談只圍繞在近期的作品和主題。品文說她透過不同世界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說她的身體演繹的老虎, 我覺得真的太酷了,若非這場講座的主題恐怕翻遍 Google 也看不到這些故事。

《廟口晚風》之前在臉書看到只覺得又是一個樂齡活動而已並不以為意,但聽完

品文說的才知道其中的平權意識和社區意義,對我來說有很大的發現。

對於共同策展人魏琬容在第一場講座「台灣自己的舞蹈史」提出的問題:舞蹈能溝通嗎?我覺得至少跳島舞蹈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在企圖溝通,而且意圖非常強烈。此篇只寫了一小片切面,即可看見藝術家和觀者間進行了多少交流。

關於作者
詹瑀辰
劇場演員,但很愛看舞,第一次嘗試書寫看舞筆記,發現想從舞粉邁向舞

評還有太多要努力的。最近演了些偶戲,導了些兒童劇,打了些樂器,想說也寫些文章吧,於是下一步變成是得多看些文章了。儘管都有些不務正業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回到身體。

舞蹈表演與溝通:以「嘗試成為觀眾」的角度|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詹瑀宸

跳島舞蹈節多元多面相,很幸運 16 位藝術家之中,蘇品文的講座、工作坊、演出我都有參與。

彷彿舉手投足間每一吋她皮膚輕撫過的空氣都是幸福且舒服的,蘇品文的溫柔就是有這種能量。《少女須知》是今年跳島舞蹈節所有作品中看起來最沒有在跳舞的,表演者從容不迫地進行日常,用頭上頂著厚厚一本《美的歷史》的女性身體而非一個舞者的身體完成了場不為取悅任何人的獨舞。

簡單乾淨的古典音樂和舞台,15 分鐘的演出輕巧不拖泥帶水。表演者拖著小型行李廂從右舞台走出,帶著儀式感地將裡面的東西一字排開,和觀眾直接對話。我們很舒服地就進入這個作品的旅程了,表演者不僅為自己也貼心地幫觀眾做好準備。右舞台的淺色木頭矮長椅上有一台筆電,前面是延長線插座,點了盞燈後,品文從右到左使用每一個電器並優雅地展開電線插上。無論是磨咖啡豆, 拿杯子,倒水,她的眼神毫無保留,好像在用視線去撫摸一切,自在的仿若在自己的世界中。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知道大部分女性獨處時絕對不像這樣如貓一般輕巧優美,就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女性回到自己的空間也是想解開馬甲靠上椅背的。但她始終頂著那本書直到最後才到下舞臺把它往地上摔,除了視覺上的諷刺外,如同她在舞台上做的所有行為,頭頂書本很明顯也是自己的決定,沒有人強迫而是自己保持微笑地努力平衡、支撐那份負擔。老實說我不確定創作者的意圖

也不敢妄自為她代言,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想像。很直接的解讀是女性受到

的禮教限制的狀態,但因為這個細膩控制著每一分肌肉的演出不只畫面上很美, 也覺得表演者是自由、愉悅的,使我不敢太確定。若說是在描摹不自覺背負著不平等的傳統女性,我沒有留意到為甚麼最後選擇丟掉;若說是雖處於這個狀態仍努力經營生活,放棄這份辛苦實在太容易了,就畫面上沒有看到不得不堅持的無奈或原因;若說是好奇這套規則而嘗試的少女,最後不滿意丟得不夠大力的壓力又不知為何了?或許是因為我對女性主義的認知太薄弱了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但能確知的事實是這個作品成功喚起了我主動思考性別議題的意識。

一直覺得她把脫掉衣物這件事處理得非常美,所以她褪去衣服的過程我看得特別認真。試一下、試一下、確定觸感,準備完善才依著自己身體讓衣服滑下。裸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它是具有意識的;又感覺裸不是什麼太大不了的事情, 只是自然的一個日常的一部分。裸體後喝著咖啡,擺出各種姿勢,剛強、性感、合理、不合理、跟隨節奏、暫停片刻;雖然我還是打出了這些字但若有辦法實在不想用這些文字去定義她遊戲的身體,因為事實上沒有也不該有文字能說明那個幽默的少女時光。

結束時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竟有一種莊嚴感,台灣或至少這個場域裡的觀眾素質很好,大部分的人都有被調到一個頻率上,這是屬於作品本身外的一種感動。在「藝術家真心話」訪談結束後,蘇品文跟魏琬容聊到台灣需要更多更多女性主

義者,我在一旁好佩服她的使命感。而在演出結束後,我看到被感動、被影響的

觀眾們,目睹了她的實踐。

工作坊全名是:蘇品文-身體的平權實踐-觸覺【觸覺練習】大眾篇(入門)。大部分的時間所有學員皆是閉著眼睛的,品文帶著我們從肌膚經過空氣時的觸感開始,探索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感知。我無法以文字完整描繪這個經歷,因為雖然整間排練室有三十幾個人,我仍覺得這些感受很個人。並不是說感受不到其他學員,畢竟空間的色調是因所有人而改變的,但這些觸覺經驗以及觸覺所帶動的身體動態因人而異,我既無法知道全貌,為避免誤導讀者對這趟旅程的理解此篇就只先談到這邊。

講座的主題是「我想回家跳舞」,有別於前三場,活動在來發咖啡所舉辦, 氣氛就像是一個沙龍聚會,陳逸恩、蘇品文、魏琬容坐在最裡面。兩位講者的分享、和與談人之間的對話內容都非常豐富,就提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吧!品文談到在她擔任北京現代舞團舞者的經驗明明跟在台灣雲門跳舞的經驗是相當的,確很少被人問及。我當初寫「藝術家真心話」訪綱時也曾想過,因為過往她的訪談報導的確很少提到,也很好奇那時學習武術這些經驗的相關事情,但因覺得與其他問題放在一起顯得不在一個主體架構下而放棄,最後訪談只圍繞在近期的作品和主題。品文說她透過不同世界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說她的身體演繹的老虎, 我覺得真的太酷了,若非這場講座的主題恐怕翻遍 Google 也看不到這些故事。

《廟口晚風》之前在臉書看到只覺得又是一個樂齡活動而已並不以為意,但聽完

品文說的才知道其中的平權意識和社區意義,對我來說有很大的發現。

對於共同策展人魏琬容在第一場講座「台灣自己的舞蹈史」提出的問題:舞蹈能溝通嗎?我覺得至少跳島舞蹈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在企圖溝通,而且意圖非常強烈。此篇只寫了一小片切面,即可看見藝術家和觀者間進行了多少交流。

關於作者
詹瑀辰
劇場演員,但很愛看舞,第一次嘗試書寫看舞筆記,發現想從舞粉邁向舞

評還有太多要努力的。最近演了些偶戲,導了些兒童劇,打了些樂器,想說也寫些文章吧,於是下一步變成是得多看些文章了。儘管都有些不務正業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回到身體。

淺淺地,跳一支陪伴的舞—記給大家的即興舞蹈課|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孫玉軒

「淺淺地」,這裡指的是自己和夥伴同樣處在舒服的狀態,不需要刻意用力,你知道我在,我也知道你在。

躺在地板上慢慢回神的過程,身體裡還殘留著稍早人車奔忙的緊湊心跳,「可以繼續做自己的事,也感受自己今天的狀態,像是有人在拉筋,有人覺得今天腰好痠。」老師從容溫暖的聲音流入了耳朵。「在自己的世界裡再待一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適應這個空間,扭腰拉腿,或者是張大眼睛東看看、西瞧瞧,無聲之下的好奇、興奮、想像,或是偏見,懸浮在空氣中。

以老師為起點的強壯山壁,一個接一個的長成了連綿起伏的山巒,而這層層群山,強韌且柔軟地接住了所有人的狀態,成為信任的基石。當身體感受到場域裡環繞的能量時,心底也長出了足以支撐別人的勇氣。即興課有個獨特的現象,老師稱之為「現世報」。交付出支持的力量,場域會回應同等質量的擁抱;身體感受到來自夥伴信任的重量,直覺已進入了流動,身體、場域、能量流動成良善的循環。無論帶著什麼樣的故事來到這裡,此時此刻,只有身體,沒有身分,無關乎性別、年齡、學經歷,陌生反而成了人與人之間開始交流的純粹入口。在這份強大的支持裡,欣賞每一張臉、每一個姿態,感受頭頂上的燈、發現地板上的刮痕,身體,開始綻放。

每天,重複最多次的事情就是走路了,走進教室、走上公車、走下樓梯,走出家門,「左手拿著熱熱的咖啡,腋下還夾著麵包,右手拿著悠遊卡,使用全集中呼吸法,找到人和物體以外可以移動的路徑,就是負空間。」演藝廳頓時變成了尖峰時段的捷運站,老師行雲流水地越過人群,轉身、蹲下,一個滑步,到達舞台的另一端,「嗶!我到了。」眼睛來不及追趕,視覺裡只留下藍色襯衫飄揚的殘影。身為一個方向感比智齒還要歪的機車族,台北的捷運站實在是令人頭皮發麻的即興修羅場,傾洩而出的人潮好比兇猛動物大遷徙,即使低頭盯著手機,仍然散發著鎮攝全場的氣勢,疾速逼近的兩人總能在撞上的前一步優雅錯身。

走著走著,大家走進了相同的頻率,從最熟悉的事情打開感官,去看見每一張臉,靠近每一份真誠,編織起自己與他人的呼吸。即使超出視線範圍,也沒有設定好暗號,仍然可以全體倏然靜止,再同時啟動,「我們沒有語言也可以感受到別人。」老師這麼說著。要在非語言的條件下溝通,必須集中,更準確一點的說是專注,不只是專注在眼前,必須全面性的打開全身心的雷達感知四周,即興如此,生活更是如此。從亙古的藍綠藻到鬼滅之刃,老師生動幽默的比喻,提醒了身體:「日常裡的每一刻都是即興舞蹈。」一如課程介紹裡寫道:「有時候我們已經在跳舞了自己不知道,左閃右避地倉皇過馬路,跳過腳底下的水窪,終於搶到那件打折的上衣,或追打一隻靈活的蟑螂。」【1】順著流動走到旋轉木馬;選擇自在的距離進入魚群的流動之一;找到一座珊瑚礁,成為身體的遊樂場,或是成為別人的珊瑚礁。

身體像是香甜的奶油在蓬鬆的舒芙蕾鬆餅上彈跳。綿密細緻的氣孔把身體撐得鬆鬆軟軟卻依然保有彈性,挖一口濃郁的苦甜巧克力,感受對方透過手掌傳來的溫度;來點焦香培根碎,碰撞也是即興舞蹈裡需要學習的危機處理;選擇原味,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享受鼻尖沾上蜂蜜的幸福。即使隔壁桌的珍奶口味看上去也很誘人,夥伴說:「他們和我們的節奏不一樣,但我們還是在我們的節奏裡。」管它套餐還是單點,這頓即興早午餐療癒了長期失調的身心。

「我只是把你心裏會踩剎車的那條線,抽掉而已。」我看著老師停留在空中的右手,耳朵彷彿聽見高牆崩塌的巨響。面對陌生人,即便只是在同一個路口等紅綠燈的短暫片刻,也會不自覺地為他選擇一種顏色,貼上標籤,補充幾句註解,選擇一個屬性,分類。這個過程無形中已經拉出了界線,劃一塊防守區,雙腳默默往旁邊挪幾步。與其費力地對抗世界大喊做自己,移除濾鏡,才能看見「人」。

離開教室之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遇到這個人,可是身體會記得這短短的共舞的時光。曾經有那麼一刻,打開了自己,接住了別人,一起,淺淺的跳一支舞,跳一支陪伴的舞。

跳島舞蹈節的一個切面|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詹瑀宸

跳島舞蹈節多元多面相,很幸運 16 位藝術家之中,蘇品文的講座、工作坊、演出我都有參與。

彷彿舉手投足間每一吋她皮膚輕撫過的空氣都是幸福且舒服的,蘇品文的溫柔就是有這種能量。《少女須知》是今年跳島舞蹈節所有作品中看起來最沒有在跳舞的,表演者從容不迫地進行日常,用頭上頂著厚厚一本《美的歷史》的女性身體而非一個舞者的身體完成了場不為取悅任何人的獨舞。

簡單乾淨的古典音樂和舞台,15 分鐘的演出輕巧不拖泥帶水。表演者拖著小型行李廂從右舞台走出,帶著儀式感地將裡面的東西一字排開,和觀眾直接對話。我們很舒服地就進入這個作品的旅程了,表演者不僅為自己也貼心地幫觀眾做好準備。右舞台的淺色木頭矮長椅上有一台筆電,前面是延長線插座,點了盞燈後,品文從右到左使用每一個電器並優雅地展開電線插上。無論是磨咖啡豆, 拿杯子,倒水,她的眼神毫無保留,好像在用視線去撫摸一切,自在的仿若在自己的世界中。身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知道大部分女性獨處時絕對不像這樣如貓一般輕巧優美,就是歐洲中世紀貴族女性回到自己的空間也是想解開馬甲靠上椅背的。但她始終頂著那本書直到最後才到下舞臺把它往地上摔,除了視覺上的諷刺外,如同她在舞台上做的所有行為,頭頂書本很明顯也是自己的決定,沒有人強迫而是自己保持微笑地努力平衡、支撐那份負擔。老實說我不確定創作者的意圖

也不敢妄自為她代言,只是想分享我自己的一些想像。很直接的解讀是女性受到

的禮教限制的狀態,但因為這個細膩控制著每一分肌肉的演出不只畫面上很美, 也覺得表演者是自由、愉悅的,使我不敢太確定。若說是在描摹不自覺背負著不平等的傳統女性,我沒有留意到為甚麼最後選擇丟掉;若說是雖處於這個狀態仍努力經營生活,放棄這份辛苦實在太容易了,就畫面上沒有看到不得不堅持的無奈或原因;若說是好奇這套規則而嘗試的少女,最後不滿意丟得不夠大力的壓力又不知為何了?或許是因為我對女性主義的認知太薄弱了也可能是我過度解讀了,但能確知的事實是這個作品成功喚起了我主動思考性別議題的意識。

一直覺得她把脫掉衣物這件事處理得非常美,所以她褪去衣服的過程我看得特別認真。試一下、試一下、確定觸感,準備完善才依著自己身體讓衣服滑下。裸不是一件隨便的事情,它是具有意識的;又感覺裸不是什麼太大不了的事情, 只是自然的一個日常的一部分。裸體後喝著咖啡,擺出各種姿勢,剛強、性感、合理、不合理、跟隨節奏、暫停片刻;雖然我還是打出了這些字但若有辦法實在不想用這些文字去定義她遊戲的身體,因為事實上沒有也不該有文字能說明那個幽默的少女時光。

結束時觀眾的熱烈掌聲中竟有一種莊嚴感,台灣或至少這個場域裡的觀眾素質很好,大部分的人都有被調到一個頻率上,這是屬於作品本身外的一種感動。在「藝術家真心話」訪談結束後,蘇品文跟魏琬容聊到台灣需要更多更多女性主

義者,我在一旁好佩服她的使命感。而在演出結束後,我看到被感動、被影響的

觀眾們,目睹了她的實踐。

工作坊全名是:蘇品文-身體的平權實踐-觸覺【觸覺練習】大眾篇(入門)。大部分的時間所有學員皆是閉著眼睛的,品文帶著我們從肌膚經過空氣時的觸感開始,探索這個人體最大的器官的感知。我無法以文字完整描繪這個經歷,因為雖然整間排練室有三十幾個人,我仍覺得這些感受很個人。並不是說感受不到其他學員,畢竟空間的色調是因所有人而改變的,但這些觸覺經驗以及觸覺所帶動的身體動態因人而異,我既無法知道全貌,為避免誤導讀者對這趟旅程的理解此篇就只先談到這邊。

講座的主題是「我想回家跳舞」,有別於前三場,活動在來發咖啡所舉辦, 氣氛就像是一個沙龍聚會,陳逸恩、蘇品文、魏琬容坐在最裡面。兩位講者的分享、和與談人之間的對話內容都非常豐富,就提些自己覺得有趣的事吧!品文談到在她擔任北京現代舞團舞者的經驗明明跟在台灣雲門跳舞的經驗是相當的,確很少被人問及。我當初寫「藝術家真心話」訪綱時也曾想過,因為過往她的訪談報導的確很少提到,也很好奇那時學習武術這些經驗的相關事情,但因覺得與其他問題放在一起顯得不在一個主體架構下而放棄,最後訪談只圍繞在近期的作品和主題。品文說她透過不同世界的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說她的身體演繹的老虎, 我覺得真的太酷了,若非這場講座的主題恐怕翻遍 Google 也看不到這些故事。

《廟口晚風》之前在臉書看到只覺得又是一個樂齡活動而已並不以為意,但聽完

品文說的才知道其中的平權意識和社區意義,對我來說有很大的發現。

對於共同策展人魏琬容在第一場講座「台灣自己的舞蹈史」提出的問題:舞蹈能溝通嗎?我覺得至少跳島舞蹈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在企圖溝通,而且意圖非常強烈。此篇只寫了一小片切面,即可看見藝術家和觀者間進行了多少交流。

關於作者
詹瑀辰
劇場演員,但很愛看舞,第一次嘗試書寫看舞筆記,發現想從舞粉邁向舞

評還有太多要努力的。最近演了些偶戲,導了些兒童劇,打了些樂器,想說也寫些文章吧,於是下一步變成是得多看些文章了。儘管都有些不務正業但相信這一切都會回到身體。

即興起舞,凝視生活的哲學—藝術真心話 余彥芳訪談|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孫玉軒

身為同一世代的女性創作人,經過時間的熬煮,已然熟成,對彼此有相當程度的信任,余彥芳、林祐如兩人都在最好的狀態裡,站在欣賞與理解的信任之上,迎來合作的機會,「我們兩個都希望前提是:我們在沒有溝通的狀態下就已經知道,我們希望給這些孩子最大的空間,支持她們去做她們自己。」一如節目名稱《換我編舞》,給予女孩們充分的自由去表達自己,兩人唯一做的事情就只是全然的支持。

這個青年世代有一些很重要的人,帶著純真的動機,讓群體裡面擁有討論的空間,能夠平等對話,形成有機的循環,將善意擴散成世代的文化。這份善意也感染了《換我編舞》的女孩們,小女孩帶著安排驚喜派對的心情進入創作,一邊思考問題更深的層次,一邊互相照顧。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她們能夠慢下腳步,耐心地等待,等待女孩們打開、探索,而後自主。「也有可能是我跟祐如已經決定了那個空間的文化。」從動機開始,在每個事件之間相連的通道裡產生意義,這樣的連結早在起心動念時已決定了事情最終的面貌,同樣身為創作者,在理解與加乘的陪伴下,鋪開了一種了然。

除了《換我編舞》,余彥芳這次在跳島舞蹈節《身體我的名片》帶來另外一個舊作。一個作品或是想法產出之後,有多少可以被回看的時間或空間?作品,或者是生活或者是自然,都不是一次性的觀看或經歷了之後,就可以刪除的方式來出現。這個作品裡的世界,在不同的時空狀態所進行的觀看,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撞?甚至有意識的提醒了再一次在場的人:你有什麼不同?尤其是疫情按下暫停鍵的這一年,改變了什麼?出於這樣的好奇,對觀眾、對自己,對稍縱即逝的表演藝術進行了提問。

也許作品本身沒有給予任何答案,作品的任務只是激起生物趨光的本能,觸發觀者引申、折射,打開想像,不需要多餘的解釋。「我在做的這些事情能不能勾起你的一些想法?」余彥芳用指尖點了一下桌上的水杯,杯子裡的水受到外力介入濺起了水花,水面漾起了漣漪。如果作品是一杯水,透過舞蹈這個媒介,以一種不具形體的意義穿越了身體,看見、感受、思考,作品與觀眾之間產生了曖昧的距離,當觀眾遊走在這個曖昧的距離之中,處於輕微的出神。

創作緊貼生活,生活就是在尋找創作動機。生活中經歷的大事小事,都會帶來強烈的創作動機,形式只是因著想要說的話,有意識的構築成別人可以讀懂的曲徑。看不懂的恐懼大概是讓觀眾對舞蹈卻步最常見的原因。創作者的誠意會經由作品感染觀眾,在不同的折射中思考,而非空有漂亮的形式。創作者透過作品提出問題,也許可以有意識地預見觀眾會有哪些想法,但不強迫觀眾要和創作者得到一樣的答案。「也許我的潛意識已經知道這個交會可能會發生的結果是什麼,但是我只是不從尾端去看它,我只是不從已經可見的、已知的未來,回頭去決定我現在要做什麼!」

直覺最後會成為設定,設定也可能成為直覺。

創作、生活,和即興,三者緊貼彼此,在余彥芳的世界裡互相牽動。即興舞蹈擁有一種沒有解答的特質,它是無止境的遊戲,靠近生活,也非常靠近哲學。即興如同月亮一般,始終存在著,談話、行走、飲食都是存在於日常各種的即興。因為自身狀態投射出的陰晴圓缺,外顯的光明與內隱的暗影同時存在,從月相回來觀照自己的變化,即興是和你身體的思考模式斡旋【1】,一起存在,一起生長,這個遊戲是關於對應自己的誠實豆沙包。

即興舞蹈並沒有好壞優劣的比較,可能有經驗值多寡的差異,經驗值也無關乎即興厲害與否,不過多幾個選項而已,重要的是打開了意念,讓身體在流動的過程,感受到幸福的狀態。透過沒有解答的遊戲,找回當代社會淘洗掉的身體象度,開發身體對於身邊已然存在事情的敏感度。如何面對即興舞蹈裡未知的恐懼,「藝術要發生,我們得消失。」余彥芳引用了Free Play【2】裡的名言,身為老師在空間裡所要做也只是在人意識到恐懼、懷疑之前,解鎖踩剎車的心情。先讓身體感受當下,讓感官去經歷現場,當腦袋突然想起來要害怕、要退縮的時候,身體早已經在支持的網絡裡流動了,當身體在被支持的能量裡,自然就會在空間裡流動。「人本來就會即興!」

談起教學,余彥芳說「專業的教學是讓你的專業變成一個結構,在那個結構裡面我們都可以有安全距離的各自成長,這個叫做好的教學。」對於課堂,同樣以舉行派對的想法出發,「我比較類似是個主人,我要確保更多的人來到我的party,他可以有各自去成長跟各自舒服的空間。」無論是熱情參與或只想獨自待著,都可以選擇自己舒服的狀態參與這個派對。課堂上所進行的練習,必須要適合今天來訪的賓客們,並且讓這些活動保有調整的彈性,這個彈性像是要呈現壽司還是飯捲的選擇。「讓很想要參與的人去社交,讓覺得有點疏離的人可以保留他自己,所以他可以有安全的位置,慢慢的去成長。」每一堂課都像是一場即興的作品,有著無法複製的精彩。

當體制內的孩子自我要求低落,將學習的責任丟在老師身上時,「我要讓我的學生做為主動的學習者,他必須要有意識他在被動的狀態。」遇到學生在體制的保護之下,帶著散漫的態度進入課堂,被動的等待老師的指令。此時需要對抗體制、對抗社會價值觀的時候,「我如果沒有自覺到不讓學生有機會去意識到他的被動會影響到自己的學習的這個經歷,我愧為一個業師。」余彥芳業師的角色散發著強烈的使命感,即使面對扭曲的巨獸,依然毫無畏懼的出擊。

往日各據山頭各自修練的大旗逐漸斑駁,以跳島舞蹈節為廊道,浸染在善意的世代,期待未來台灣的藝術產業走向如河流般綿密交錯的流動著,滋養著社會,在生活裡無止境的思考,在創作中提問,擁有身體,讓真心匯流成循環,對話。

《換我編舞》是最好懂的舞蹈劇場|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劉俊德

「《換我編舞》我說是最好懂的舞蹈劇場!」

《換我編舞》由 11、12、13 歲的一群創作者,分別創作六支舞碼,作品之於我而言,不是看舞蹈技巧多高超,也不是看編舞手法多精彩,而是深深體醒著身同為創作者的我「真實」多重要!當其中一位創作者在演後座談說道「我用這首歌的原因,是因為我的老師有用過,我也覺得很好聽。」是否多數人跟我一樣笑中帶淚?像這樣一句話如果放到 22、32、42 歲的編舞家,他們有勇氣承認嗎?觀眾接受嗎?成長到底帶來什麼?失去什麼?是演出過程中我不斷觀察且和自己對話的地方。

節目開演前,創作者(暨表演者)在台上談天、遊戲,接著一位一位創作者傳遞著麥克風,向觀眾說明自己的作品主題,演出隨後開始。六支舞作裡,都以自身生活為出發點,當下看到每個創作者的表演與生活是多麽貼切,例如賴床、平常姊妹相處的樣子、愛漂亮的女生想戰勝卡路里等⋯⋯。音樂則是選用他們平時自己喜歡的歌曲;舞台設計是一個共享的狀態,有一些道具,如衣架、桌子。就是一切都那麼的直接、自然,也因此容易達到創作本身的功能「溝通」。坦白說,觀看這麼年輕的創作者之作品,我反倒相當自在,更能接受所有看似不合邏輯、天馬行空的事件一一在我眼前發生,並非認為他們年紀小,就想說好吧,沒關係⋯⋯,而是真正感覺到「想像」是多麽珍貴的事情,以致於所有解釋都派不上用場。

當舞台的燈光一亮,站在台上說自己的故事,是一件勇敢的事;而陪伴他們創作的老師余彥芳、林祐如則說他們能做的是「保護」。關於創作這件事怎麼陪伴?我在《換我編舞》中看到的是,創作者可以放心的把自己釋放出去,「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我認為這一點極為重要,也是感動我的地方。陪伴者如何不過度影響創作者的決定(尤其在那種我們都覺得「老師說的就是對的」的年紀),讓創作者保有自主發聲的權利,做出有主見的選擇,《換我編舞》做的恰到其分。

出自《小王子》的名句:「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在一個年紀不算大,但也不小的我來看此舞作,後來刻在我腦海中的都不是他們跳了些什麼,反倒讓我思考觀眾到底想看到什麼?撲朔迷離的作品不一定顯得高級,淺顯易懂的作品也不一定精彩。我認為在《換我編舞》中,作品所丟出來的事件,於大人的世界中或許很微不足道,但你可以很確切的發現,這些問題對於那一群11、12、13歲的創作者而言是多麽要緊,故此回到整個演出中,深深吸引我的地方,莫過於那群創作者詮釋作品的當下,仔細處理、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也讓我隨著舞作回想起,自己在那個歲數時的煩惱是什麼?時代的不同,煩惱會不同嗎?顯得十分有趣。

而另一部份於《換我編舞》的一個觀察,發現多數創作者,都選擇帶有戲劇表演成份、故事來編排,而非完全抽象、純肢體的舞蹈。舞者擁有戲劇表演的概念,我認為這是當今身為舞者需要的條件之一。筆者自身高中戲劇班,大學開始習舞,察覺在兩者之中,「表演」上其實有許多共通點,是相輔相成的。故在此我強烈建議舞蹈系(舞蹈班)都要安排戲劇課,適當提煉舞者在表演、表達上的真實及動機。

最後想談談「舞蹈劇場」這個形式的創作,要怎麼做才不會被說像是碧娜鮑許(Pina Bausch)?身為一位 Pina 迷的我,這個問題我常被自己搞倒……。當我在舞台上放上一張咖啡椅、穿著一套西裝,別人就說:「你的舞很 Pina 誒!」,但看完《換我編舞》後似乎得到一些解答。印象很深刻,唯一一位在《換我編舞》中編群舞的創作者,他說:「我編群舞,是因為我害怕自己在台上的空虛感。」我瞬間聯想起伍國柱的一句話「我怕孤單,所以編舞,它讓我跟人在一起。」那個解答來自於本文常出現的「真實」兩字,故我會說《換我編舞》是非常台灣的「舞蹈劇場」。

你怎麼看一場不一樣的表演《換我編舞》|2020 我的看舞筆記

文/林青高

對於青少年的編舞,你有甚麼想像?
或許他們的世界比較簡單,也講不出甚麼太深的道理,但作為一種稀有的創作元素,或許就能引發很多深刻的想像。

我的想像始於步入劇場的那一刻。

剛踏進去,吵鬧便直撲而來,我錯愕的站在服務人員面前。轉過僵硬的脖子看向舞台,看向吵鬧的源頭,當腦袋還在解讀感官與預期的錯亂時,嘴角毫不顧忌的上揚,讓亂的更亂,讓熱鬧在底下慢慢渲染。

我不自覺的想趕快走到座位,想好好看清楚並進入這一切。

音樂播放的是快版的魚仔。
舞台上有衣架、有很多衣服、有長凳、有矮桌、有階梯。
女孩們有時排成一列讓動作接龍,有時跳自己想跳的舞,有時在觀眾席間跑來跑去,有時坐在沒人的空位上唱歌。
好像是第一次進到舞蹈教室,有舒服的地板、有趣的鏡子、輕快的音樂,就是想動一動、怎樣有趣怎樣動。

時間差不多了,女孩們回到舞台上,輪流出來介紹自己、介紹自己的舞名。她們的語速偏快且沒甚麼停頓;內容聽的出來是他們自己寫,寫完反覆練習後當下說出來。

<我>編舞者/諶若冲
房間中自己的世界,時間是模糊的,沒有人會在乎時間走到哪一格、現在指著甚麼數字;這世界的理型我說的算,我的感覺比社會更真實;開心就跳舞,跳我想跳的舞。偶爾會有社會的聲音傳來,一些呼喚、一些催促,一些不屬於這裡的事情先聽聽就好,等我在這裡待夠了,出去之後再說。

<早上的我>編舞者/何姸
早上起床,刷牙洗臉,伸展活動;這樣動一下,那樣動一下,有時坐一下,有時想一下;我想動,但我也不確定我等等會怎麼動,我只知道我會動到夠了為止。

<我與我妹妹的生活>編舞者/林莉烜
生活很歡樂但妹妹很煩,看我做甚麼她就跟著做甚麼;有時好不容易兩個人各做各的,妹妹又會突然跑來鬧我;生活是很歡樂啦,但我還是覺得妹妹很煩。

<平凡的一天>編舞者/張瑋珊
平凡的一天,獨自一個人生活,起床、搭車、做些平凡的事情、觀察些平凡的事情。

<累了就休息>編舞者/陳奕閔
看到這裡時,作為觀眾的我真的不小心把整個人放在台上,進入一個放空的狀態;等到舞作結束才發現我記不得多少東西,不過當下倒是很舒服XD。

<少年12之oh我的肉>編舞者/楊以安
大家都覺得我胖,我是有暴飲暴食,但我不覺得我胖。這是唯一的一隻群舞,因為我不想獨舞。整支舞以〈火箭少女101 – 卡路里〉這首歌為主,歡樂的群舞,歡樂的跳,並以〈Queen – We Are The Champions〉作結,代表運動過後瘦身成功了。

「如果表演開始前,沒有了一開始的歡鬧,也沒有編舞者們在一開始的簡單介紹,這會是怎樣的一場表演?」這是魏琬容在當天演後,跟我聊天時,提出的一個問題。

當下,我一陣雞皮疙瘩。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雖然本質上不會差很多,但感覺會差很多。從主題設定與脈絡思考的角度,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個有明確起點的演出,有些直白的元素、有些明顯的思考路線(當然也可以跳脫出去),不同於多數的表演,觀眾總在隨著作品的推進、隨著時間與訊息的增加,在種種線索中試圖歸納一種合理。對我來說,這兩個橋段很自然且有效的強化了明確這件事。以往走進劇場時,靜止的空氣、觀眾的寧靜、尋找座位的需求、燈光與環境營造出的黑色劇場感、對稍後演出未知的預期……,種種的元素會讓我在走進的瞬間主動接受一種「被冷靜」、「被放空」,讓身心慢慢放下劇場外的事物,接近平靜與空白。相較起來,這次的演出不需要觀眾在進劇場時重新做準備,不論是對演出的準備或對環境的準備,熱鬧的氛圍讓我在演出前的過程中慢慢的把整個人放到臺上,大約是舞臺中央的左右側,自然的在環境氛圍中放著。有時放著放著不小心就開始放空了,雖然會因為錯過而感到可惜,但老實說放空的那當下還滿舒服的。

下面提出兩個從個人角度期待未來有機會發展出的表演。

近年來,台灣開始出現素人的舞蹈創作、青少年的舞蹈創作、樂齡的舞蹈創作,但受限於這些是很不一樣的嘗試,計畫預設的時長往往不足,帶領者也還在摸索帶領方法,沒有機會完整的編舞。

有沒有可能讓不同年齡層、背景的非專業舞者,有足夠自信、累積,做一個「對他來說是完整的呈現」,或許可以在進排練場前先拉出比較長的時間聊天、討論,討論到一定程度後進排練場工作一番,再給一段時間聊天、討論,最後再為了演出進入排練場創作。一方面減少實體空間的成本,一方面也讓編舞者可以在參與跟抽離中更明確自己的選擇。

另一個是在一場演出中讓編舞者與非專業舞者等重並列的存在於一個創作中,雖然這是很大的跨步,我對此很期待,期待他會產生很可貴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