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驫」由書法家張梅駒教授刻印,他建議將原構思的「馬場」命名,改成三匹馬的驫,展現舞團衝勁與爆發力,也代表對舞蹈的熱情與摰愛,於是便有了驫舞劇場。
成立於2004年,由陳武康、蘇威嘉等編舞者、表演者共同創立以不受拘束無限創意的集體創作、精準到位的舞蹈肢體表現,展現了獨樹一幟的舞蹈劇場風格,並獲得紐約時報「迷人、充滿想像力,來自台灣的全男子舞團」的讚許。2008年以詼諧與深度並具的《速度》獲得第六屆台新藝術表演藝術類大獎,2013年以《兩男》獲得德國科特尤斯國際編舞大獎首獎及最佳觀眾票選獎(Kurt Jooss Preis)。而後驫舞劇場的創作之路轉而深化內省,持續關注於創作形式及語彙的破界與回歸。
近年來,驫由藝術總監陳武康及團長蘇威嘉各自發展出創作路徑;陳武康以多變之風格在傳統與當代間練習與實踐,蘇威嘉則以《自由步》為題的十年編舞計畫,持續思考當代舞蹈與編舞形式的可能。驫舞劇場持續在台灣當代舞蹈中邁進第18年的變種時期。除了創作之外,驫舞劇場也致力於跨國合作、舞蹈推廣及策劃系列活動,如舞蹈與音樂結合的即興創作平台《混沌身響》、邀請經典作品的創作者和評論親臨現場舞蹈電影院的《重製場》、樂齡工作坊與跳島舞蹈節等。